古人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传统习俗盘点
清明节,中国“时年八节”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8天,通常为4月4日—6日之中的一天,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中国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
抗战中宜昌大撤退,依靠一民营龙都国际娱乐家水运物资,解放后他留守大陆
1937年11月淞沪战场失利,南京形势严峻,国民政府公开准备移驻重庆办公,并确定四川为大后方。上海、南京等地的机关、团体、学校纷纷向后方撤退,撤退之路其实并不容易,多亏了一位民营龙都国际娱乐家。
家风如春雨 润物细无声
什么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正月借宿的旧时光
在乡村,正月里是走亲访友的月份。那时候春忙还没开始,人们趁着农闲走动亲朋好友,这样可以活络感情。
有一种爱,叫妈妈装的后备箱
前阵子回娘家,我吃过午饭,就去参加同学聚会,得知我想当天返程,母亲有些急了,大声地嚷嚷起来,我给你准备的那么多东西,你都不带走呀!我回答说时间太赶,可能来不及装了。她想了想,叹了口气,你把车留在家里,把后备箱打开,我帮你装。
对深度促进警营文化“落地”几点建议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积淀起文明大国的脊梁 在战火的洗礼孕育中 承载着岁月印刻下的脚步
不负时代不负国 不负青春不负己——十九大精神之我见
空城等亡魂,点灯忌乾坤;怀心求安稳,哀国,念华夏人;念史难平愤。那年日,踏国土、戮同胞;而今日时, 吾辈立、国强盛;兮归来,今日国,不可欺!
2018年我们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阅读品质?
刚刚过去的2017年,文化阅读领域热点纷呈。《朗读者》《白鹿原》等文化综艺节目和影视剧热播、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高品质文化阅读正更加广泛地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品称得上高品质?2018年,我们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阅读品质?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
大历史与自叙传
《北归记》(《人民文学》2017年第12期)是著名作家宗璞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压卷之作。前三卷《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发表之后在读者和批评界引起极大反响。其中第二卷《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北归记》的发表,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了《野葫芦引》的全貌,有机会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书写的大历史和自叙传。应该说,包括《北归记》在内的《野葫芦引》四大卷,是当代文坛的重要收获。

新时代中国的扶贫志书
青年作家纪红建的新作《乡村国是》是一部“国字号”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所谓“国是”,意指影响全局的国家大政,意义深远的重大国策。在纪红建这里,“乡村国是”所写的中国农村扶贫脱困的实景,呈现的正是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品本身的厚重,担当得起这样一个“国是”书写的题材。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担当精神、写作中体现出的卓然的非虚构叙事能力,纪红建令我心生敬意。

寂寞的世界,寂寞的人
世界是喧闹的,也是寂寞的。在喧闹的世界上,活跃着一些改天换地、运转乾坤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屐痕,在历史的册页上镌刻了英武矫健的身影。在寂寞的世界里,也生存着许多渺小如蝼蚁的人们。他们自生自灭,来无痕,去无迹,随着时光流驶,像尘埃般迅速消失在大千世界。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就是寂寞世界里的寂寞人,在寂寞中度过了她的一生。

马原小说《黄棠一家》回归现实
先锋派代表作家马原的长篇小说新作《黄棠一家》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中产阶层黄棠、洪锦江的家族故事,由此展开对多个社会阶层的描绘,堪称一部当代社会生活的“浮世绘”,反映了近几十年当下社会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一家族的叙事,体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把握,也体现作者把握改革开放历史的努力。
诗意童话——《和名家一起读·冰波经典童话》
《大奖作家励志小说书系》(8册) 新世纪出版社这套充满温暖和正能量的少年励志小说的作者皆是实力派作家,分别获国内外文学大奖,作品涉及少年成长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难题、挫折与困惑。故事题材丰富,文学风格多样,是引导和照耀着少年读者精神前途的明亮灯火。
最新要闻